编办概况

做好“加减乘除” 促进“瘦身健体” 加快新时代公益事业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瓜州县率先开展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08-17 】 【选择字号: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今年以来,瓜州县深入学习贯彻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为契机,按照酒泉市委提出的“立足实际、先行先试、逐步推开”改革总方向,率先在瓜州县开展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优化调整总体布局,着力破解部分事业单位“小散弱”、机构设置重复、编制资源使用效益不高、干部队伍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通过改革,瓜州县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得到全面优化,资源配置使用效益显著提升,干部队伍活力持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动能有效激活,为瓜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能。

    一、突出重点做“加法”,增强保障服务发展的活力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贯彻到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和履行职责各方面全过程。改革启动后,瓜州县委编办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根据酒泉市委《关于深化县(市、区)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立足瓜州实际,科学制定了《瓜州县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经市委深改会、编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后批复实施。按照健全党对重大工作领导体制、加强党政机构职能统筹的要求,对党委职能部门、统一归口管理部门以及群团机关所属事业单位进行系统优化。在推进机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涉及撤并、整合的事业单位同步调整设置了党的组织。在机构职能编制规定中,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在履职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事业单位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作用发挥更加到位。

    (二)加强重点领域保障。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以“四强”行动为主线,注重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改革的突破点、发展的增长点、民生的关切点倾斜。围绕“强工业”行动,进一步理顺瓜州县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加强县发改局、县工信局等工业发展口事业单位的整合设置,县发改局设立项目策划、能源、粮食和物资储备等3个支持保障类事业单位,县工信局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事务中心,加挂节能服务中心牌子,为瓜州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提供了机构编制保障。围绕“强县域”行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以划分职能职责为依据,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机构承担”的原则,聚焦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突破口,整合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组织服务等职能组建县民政事务中心;整合招生考试服务、学生资助、教育研究等职能组建县教育事务中心;优化住建系统事业单位职能体系,保留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并按照城市管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供排水管理、市政园林绿化等职责划分,将原有的9个事业单位整合设立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务中心、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务中心、城市供排水服务中心、市政园林和环卫中心等4个职能职责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优化农业农村部门事业单位设置,提升“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服务能力,将原有的10个事业单位依职责划分为“三农”服务、畜牧兽医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振兴服务,分别调整设立了对应的4个事业单位。围绕“强科技”行动,不断提升县域内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加强人才工作机构的设立,在县委组织部成立了人才工作事务中心,优化了县人社局的人力资源事务中心职能,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力量,另一方面巩固开发区管理机构规范设置成果,补齐县域内园区经济创新驱动力不强的短板,为入园企业营造良好的引才留人环境。

   (三)加强重点领域编制调配。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和一些重大民生服务领域,加大编制资源倾斜力度,作了有针对性的加强。将改革后精简收回的227名编制重点用于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缺口短板,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比如,县市政园林和环卫中心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很重,经测算,将该单位事业编制由原来的33名增加到51名。针对疫情防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紧张等公共事务领域,整合组建瓜州县卫生健康事务中心,编制调整增加到13名,在原有基础上核增了1名领导职数,加强了工作力量。针对教育布局调整,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增加的趋势,在实现教职工编制达标的基础上,将超出达标标准的编制数继续明确由教育部门使用,补齐一线任课教师不足的缺口。加强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保障服务,整合组建瓜州县司法事务中心,机构规格调整为正科级,核增事业编制1名,明确行政复议专职人员3名。

    二、优化精简做“减法”,促进事业单位瘦身健体

   (一)撤并整合“小散弱”事业单位。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事业单位精简比例,加大对小散弱”事业单位的整合撤并力度。对于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但空编无人、有名无实,或已经完成承担的阶段性任务的,通过合并、撤销、合署办公等方式进行整合,盘活机构编制资源,提升工作效能。原则上,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设立的机构外,编制在3名以下单位一律撤并,职能并入职责相同或相近单位;对编制在5名及以下、设置分散和职能弱化的“小散弱”单位能合尽合、应撤尽撤。改革后,瓜州县共清理撤销“空壳”事业单位2个,优化整合职能相同或相近事业单位10个,撤并整合“小散弱”事业单位25个。瓜州县涉改的事业机构106家,精简事业机构39家,精简比例为36.8%。

   (二)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严格控制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并执行1个党群部门最多设置1家事业单位、1个政府部门最多设置5家事业单位的限额政策,对事业单位总量进行控制。同一部门和系统内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做好“减”的文章,通过撤、并、转等方式,推动事业单位去库存。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突出“健身”与“强身”相结合,推动构建大城建、大文旅、大交通、大检测的事业发展体系。改革后,除按地域进行布局设置外,系统和部门内同一职能事业单位原则上只保留1个,事业机构精简比例达到50%的有12个部门,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交通局、县市场监管局所属事业单位精简比例近70%。

   (三)跨“空间”整合事业单位。探索各领域不同隶属的同类单位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整合,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沟通,提出合理的整合意见。鼓励打破条块分割,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等方式跨区域整合设立事业单位,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通过跨部门、跨区域整合,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服务覆盖面,实现“一对多”。改革期间,整合食品药品、质量技术、农产品、畜产品、林果产品、粮油、饮用水等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职能,跨部门综合设置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打造检验检测“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组建了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心和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心,为深度挖掘县域文化旅游优势资源,加快推进县域文化旅游与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的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立足长远做“乘法”,激发资源配置倍增效应

   (一)积极探索编制周转的新形式。继续推进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编制池”“编制周转池”等创新做法,有效缓解部分超(满)编单位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改革试点中,统筹调剂100名事业编制,设立“高层次人才编制池”,用于引进高层次、紧缺型、特殊岗位人才,重点保障民生、经济、城建、化工等领域,开辟高层次人才快速入编“绿色通道”,按照“一事一议”等原则有序补充急需专业技术人员。完善“高层次人才编制池”编制定期回收机制,始终保持“一池活水”,实现编制存量集约化科学管理,有效解决“空编不用”“无编可用”的矛盾,切实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编制资源保障。

   (二)强化编制动态调整和管理评估。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县委编委会专门研究印发《关于建立瓜州县事业单位周转编制管理使用制度的通知》,健全完善“基本编制+周转编制”制度,重新核定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分设“基本编制”和“周转编制”,将编制“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整合后的事业单位隶属关系一般明确为部门管理,减少了工作推诿、提升了工作效率。结合年度考核、监督检查等工作,对重点单位、用编大户定期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机构编制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建立与职责任务变化相一致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打破系统、部门间的界限和壁垒,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统筹调配,做到有的放矢使用编制,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三)加大信息技术运用提高服务效能。强化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改革目标导向,大力推动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真正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推动事业单位不断提升人员编制使用效益,促进服务效能提高。鼓励各部门单位积极拓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公益服务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进人工智能设备系统在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应急管理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整合组建大数据服务中心,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延伸公益服务路径,探索嫁接数字化或市场化的“新兴资源”置换替代编制这一“传统资源”,测算可由智能化、社会化服务方式保障的部分职责任务和具体工作,置换节省部分编制,节约编制资源。通过职能转变、体制创新、流程再造、技术升级、网格化治理等,坚持向管理要编制、向信息要编制、向技术要编制,最大限度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四、强化保障做“除法”,精细推进“后半篇文章”

   (一)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稳步推进改革。在《改革方案》批复后,瓜州县平稳有序推进改革,推动改革目标落地见效,相关部门分别研究制定了人员分流安置、财务财产清理等配套政策措施,并通过制定实施机构职能编制规定固化改革成果。机构整合过程中,既坚持上下贯通,允许一对多、多对一,又保证争取项目资金、达标考核验收、上下对口一致、便于对外开展业务等实际需求,确保机构名称科学规范且机构牌子“应挂尽挂”。针对整合设立的事业单位,在合理确定公益性职能和编制的基础上,重新审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类别,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从事的竞争性业务及收入进行清理规范,探索按照公益类别调整财政保障形式。

   (二)做好人员分流安置,消除后顾之忧。坚持把做好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全过程各环节。试点过程中,周密做好相关人员调配安置工作,不搞“断崖式”精简分流。因改革中机构调整出现超职数配备领导人员、超岗位聘用人员的,设置2-3年的过渡期逐步消化,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调整到其他事业单位的,执行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对情况特殊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定过渡期,保持工资待遇不降低。由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整合组建的单位,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可暂维持原经费渠道和保障政策,条件具备的同步调整到位。

   ()选配强领导班子,确保运行顺畅。落实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相关政策规定,组织开展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分析研判,全面了解掌握全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和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研究提出了干部人事调整方案,对工作打不开局面、精神状态不佳、“躺平式领导干部及时调离岗位。对分析研判过程中发现识别的优秀年轻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综合分析比选,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改革发展要求,选好配强事业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切实做到人适其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能干事的人有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