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委编办多措并举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瓜州县委编办多措并举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近年来,瓜州县委编办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大局,紧盯服务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严控总量为前提、合理精简为手段、动态调整为辅助、保障发展为目的,多措并举,不断创新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持续提升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水平,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严控总量,坚守机构编制总量红线
一是强化“红线”意识。严格执行机构限额、领导职数、编制配置等管理规定,加大源头管控力度,确保守住底线。科学合理设置党政机构,对上级新增工作任务,下级确需设立机构、增加编制的,根据“撤一建一、总量控制”原则,合理分配编制资源,实现编制资源效益最大化。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组织、财政、人社部门联动机制,严格用编进人计划管理,坚持年度编制使用申报制度,形成机构编制部门严格核定编制,组织、人社部门按编制配备工作人员,财政部门按编制和人员信息数据核拨经费的约束机制,把好进人审核关,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无序进人、超编进人情况发生。三是优化决策机制。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中共甘肃省委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试行)》,严格按照规定的“动议、论证、审议决定、组织实施”四个关键环节,凡部门单位提出的机构编制请示事项一律事先开展合理性、必要性调研论证,严格按程序上报县委编委会议审议研究后组织实施,坚持机构编制问题专事专报、全面维护机构编制严肃性和权威性,从制度层面加强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2023年来,召开县委编委会5次,研究机构编制事项28项,全县党政群及事业机构总数与2022年同期机构总数相比,机构减少11个。
二、动态调整,加大机构编制挖潜力度
一是坚持科学精简。坚持“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原则,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县直部门“大股室”制改革,不断优化布局结构,整合“小散弱”事业单位,压缩人员规模,精简回收编制,精简比例达到36.8%,有效盘活了编制存量,提升了运行效能。持续加大编制资源统筹使用力度,将改革收回编制充实到乡村振兴、工业经济、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基层一线,让有限的编制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二是用活周转编制。积极探索编制周转新形式,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编制“周转池”,不断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管理使用办法,统筹调剂事业编制,重点保障民生、经济、化工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用编需求,进一步拓宽使用范围,促进周转编制精准投放、有进有出、循环流动,有效保障了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用编需求。三是加强分析研判。建立编制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利用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出入编人员情况分析研判、重点领域编制情况分析等相关工作,结合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梳理机构编制台账,确保机构编制基础信息准确性和权威性,为县委编委会科学决策、干部人事任免等工作及机构编制管理提供依据和支撑。2023年来,先后核增编制21名,调剂增加人才专项编制6名,优化调整9个部门单位领导职数,有效保障部门单位用编需求,全面加强了重点领域工作力量。
三、主动作为,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
一是坚持调研先行。将调查研究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以落实“三定”规定为基础,认真梳理机构编制各项工作任务,聚焦深化机构改革、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等8个重点方面,制定专项调研方案,深入走访部门单位,全面掌握部门的主要职责、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运行现状,提出优化职能配置、统筹编制资源、规范单位管理等建议。目前已确定研判分析事项11项,开展调研走访10余次。三是强化监管问效。组织开展机构改革“回头看”和机构编制运行自评、效益评估和履职效能评价,定期开展控编减编专项督查,着力对运行效果不好、职能职责未落实到位、编制资源使用效益不高的单位进行动态调整完善,调整收回编制,倒逼机构效能提升,推动形成内部深度融合、外部高效配合的机构职能运行机制。三是科学厘定职责。坚持“一类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原则,紧盯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单位职责交叉重点难点问题,主动作为,联系相关单位和主管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厘清职责分工,避免因职责交叉、边界不清、主体不明、履职缺位造成工作相互推诿扯皮,推动部门履职到位、流程顺畅。对于机构改革中涉及跨部门划转职责的,坚持职责调整与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有机结合,根据职能比重、工作量占比等,合理调整编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编制资源效益,让机构编制管理成为主动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